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科研工作
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村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12-09-18    来源:

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存款、全村搞旅游、就业率百分之百……这样的生活即使在城市人看来也羡慕不已,可这就是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四马台村的真实写照。
  四马台村坐落在北京西南第一高峰--白草畔脚下,平均海拔近千米,距北京124公里,是个典型的深山村。全村总面积19.1平方公里,310户,1100口人,510名劳动力。
  1990年以来,在党支部书记张进来的带领下,四马台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8亿元,增长8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增长24倍;上缴国家税金450万元,增长562倍。2008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3694亿元,总产值1.6287亿元,上缴税收176万元,农民人均劳动所得20487元。该村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个好村党支部”、“全国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示范村”、“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村”,并连续多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村”。
  走进四马台,蜿蜒而上直通白草畔山顶的水泥路宽阔整洁,路两旁矗立着错落有致的280多栋双层别墅,青石板的院地,银灰色的外墙,琉璃瓦的屋檐,漂亮考究,气派非凡;山上草色返青,杏树抽芽,桃花开放,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到处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马台村由穷变富、由弱到强,富民兴村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的呢?
  一、结合区域特点,抢抓发展机遇,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一)锐意改革,凝聚人心,集体经济起死回生
  四马台村有着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按理说,有资源的村,日子应该比较好过,可实际情况是:1990年以前,四马台村一贫如洗,还欠了35万元的外债,干部发不起工资,760亩地撂了荒,村里连个办公室也没有。当年春节,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想跟村干部借5元钱过年,结果失望而归。
  1990年5月,张进来接任四马台村第18任党支部书记。新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决心要利用天时地利,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务之急是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不能守着“烙饼”挨饿。于是,他们从整顿煤矿开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首先,变“以包代管”为集体直接管理小煤矿。村里原有三座小煤矿,经营好了堪称“摇钱树”,可原任班子把煤矿交个人承包,而且只负赢不负亏,集体资源挣的钱进了个人腰包,集体还要负担亏损。新班子坚决撤掉了三个矿长,派5名大公无私、热爱集体事业的党员担任正副矿长。然后,制定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规定每个煤矿每年要向集体上缴60万元利润。接着,惩处了私分卖煤矿、吃回扣、白条顶帐、在矿上白吃白拿等一系列坑害集体的人,严查了跑、冒、滴、漏等现象。当年年底,煤矿赢利43万元,还清了债务还剩20万元。
  其次,实行股份制,村民成股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富裕。原有的3个煤矿技术含量很低,产值和规模不大,开采量日趋减少。1997年村里请专家学者勘测论证,决定在海拔998米处新开一个年产20多万吨的煤矿。开新矿加上旧矿技术改造,需要上千万元资金,党支部经过认真研究,大胆采取了建立股份合作制吸纳资金的办法,筹建股份制新世纪煤矿,一方面解决集体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按股份分红,让大家受益。党支部把原有的集体矿评估作价为集体股,并吸收全村每人两股共2000元的新股,分红时买二送一,按3000元分红。在新世纪煤矿没有见到效益时,按照制定的《四马台村股份合作制煤矿章程》,村里每年按15%的利率为股民付利息。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村民们都入了股。2002年10月,总投资1500余万元的新世纪煤矿竣工投产。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集体股占70.9%,村民股占29.1%。2003年6月,煤矿第一次分红,农民入股分红享受买2送1,每股分得红利880元。到2005年底,每股红利1400元,每人分红4200元。股份合作制的成功,使村民确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2008年,每股分得红利6000元。这就保证了全体村民都成为煤矿投资、经营和受益的主体,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共同致富。
  (二)立足长远,“以黑养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依托煤炭资源,他们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但煤炭资源总是会枯竭的,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调整产业布局,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3年,煤矿净挣200万。村里决定“以工补农”,把收益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全村按地貌组建了7个农场,开荒造田、恢复撂荒地620亩,使全村粮田面积增加到了1038亩。动员全村劳力上山垒堰栽树,建立仁用杏基地,发展干果精品。连续三年,共栽种了5060亩、35万株仁用杏。经过多年精心管理,现在大部分杏树都到了盛果期,年产30万斤,收入70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可使百姓每年户均增收近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3年以来,党支部每年都要从煤矿收入中拿出40~50万元用于发展生态和农业,再造土地和林果资源优势,完成了人工造林近万亩,全村林木覆盖率达到85%,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四马台村实现了由单一的煤炭产业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转变,走上了一条兴村富民、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三)瞄准市场,“借绿兴旅”,积极打造富民产业
  这两项产业还不足以降低发展风险。为此,以张进来为书记的支部班子开始积极谋求其他产业。
  四马台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京西南第一高峰白草畔,以及漫山遍野的山花、草地、森林、果树。1997年,党支部请旅游专家帮助论证,制定了“借绿兴旅”发展规划,当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以白草畔为龙头,鲲鹏峡谷为重点的自然风景区,1998年开始向游人开放,当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万元。在“借绿兴旅”规划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3年,投资1700万元,对108国道通往白草畔山顶全程26.7公里的路面进行了水泥硬化和路两侧的美化绿化。在村内村民居住路段安装了7华里路灯,实现了亮化工程。为了提高旅游发展档次和接待能力,村里盖起三星级标准的腾马大酒店,建造了洗浴中心和商业街。此外,按照统一规划,村民也搞起了民俗旅游接待。目前,已有230户成为民俗旅游专业户,户均年增收4500元。
  (四)积极探索循环经济,谋求区域科学发展
  村子发展了,但党支部一班人并没有停步,他们积极闯市场,把眼光投向大山之外。
  1995年,先后建立起了建筑公司和塑胶厂。建筑公司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个亿的收入,塑胶厂可带来2000万收入。几年来为集体增加收入1.2亿元。所得部分继续用于扩大再生产、基础设施、村民福利等事业,实现了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2008年初,为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提出了建设生态循环经济圈的新规划。计划投资3500万元,建设集果品种植、加工、销售,生猪饲养,有机肥料加工,沼气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圈,吸纳劳动力200名。其中,仅杏仁油一项每年就可获收600万元。
  不仅如此,在发展受到一定的环境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时,四马台的班子又提出了“支部联合,经济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的整合策略。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经民主讨论通过,2003年底两个村的党支部合并为四马台村党总支。重新调整了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农民负担。2003年底,龙门台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20万元,总资产达到390万元,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3196元,分别比合并前增长15%、21%、16%。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了整合资源的巨大实惠,实现了“1+1>2”的预期目标。2005年7月,四马台村党支部联合堂上、大地港等5个党支部,成立了霞云岭乡第一联合党总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施“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整合资源”的发展策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二、坚持民主决策,建立完善制度,管理实现了民主化
  一切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支撑,一切创造最终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这一点在四马台体现得淋漓尽致。
  1、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决策建立在群众支持的基础上
  当看到别的资源依赖型村子,集体经济蓬勃发展,而自己的村子同样开发着资源却受穷时,刚刚上任的张进来坐不住了。他反复思索,积极带领支部一班人认真走访群众,认真讨论问题,还召开了多年没有召开的群众大会,把班子最终确立的改革煤矿管理制度的决策向群众解释说明,一下子就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他们严把开票、收款、批单、装车、出门五个关口,严查跑冒滴漏环节,终于使集体经济走上了正轨;
  当煤矿改革的当年年底,还清了贷款,支付了拖欠的工资,如何支配剩下的20万元钱时,经过村民代表热烈讨论,班子决定:为乡亲们每人分20斤大米、白面,150斤大白菜,20斤油和1吨煤,生活特别困难的还得到200块钱补贴,让大伙都过个好年;
  当煤矿改造红红火火,集体经济欣欣向荣之际,他们又开始考虑“以黑养绿”, 为子孙后代留点什么,为自己多找一个产业支撑。在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去河北省涿鹿县的大河南村参观考察返回的路上,张进来自己掏钱买了西瓜,大伙就蹲在路边,边吃西瓜边就大河南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讨论。回到村里以后,又和村民一起反复讨论,最后认为,他们能干成的事,四马台人也能干,最多也就是掉几斤肉。这才有了全村人“红旗插上山,干粮树上挂,两头不见天,中午不回家,开荒造田、恢复撂荒地,栽种仁用杏35万棵”的壮举;
  当大家都在满足于小富即安之际,他们又瞄准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乘旅纳凉这样的市场机遇,主动找专家论证,利用自身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作出了“借绿兴旅,以旅富民”的决策。然后又在群众的支持下,对硬件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当大家刚刚尝到“借绿兴旅,以旅富民”决策带来的甜头之际,他们又开始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每一次的决策,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都是村民参与的结果,每一次的决策,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积极采取说服、教育和引导的方式,着力实现统一思想
  说服、教育和引导,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基本方式。在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思路之后,四马台的支部班子并没有因为是集体决策就一意孤行,并没有因为每次决策都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就马上实施,而是采取稳中求进的方式,通过积极主动的思想教育,引导群众参与到决策的执行中来。
  特别是在确立了“以黑养绿”的发展思路之后,尽管多数群众已经同意栽种仁用杏,但他们还是没有立即推行,因为还有一部分群众,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群众思想上转不过弯来:开荒整地没错,为什么不种粮食要种杏树呢呢?万一遇到荒年吃什么呢?这时,以张进来为首的支部班子,就主动到这些老农民的家里,唠家常,谈看法,交流思想,化解疙瘩,对个别人甚至当面答复:荒年只要有我们吃的就有您吃的。最终这一决策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认可。
  当“以黑养绿”思路初见成效之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吃穿住用都不缺了,还有了存款。他们又开始提出绿化美化环境,植树造林,严禁砍伐林木,严禁放养牛羊。这时又有村民不满意了:林子里草这么多,羊吃点怕什么?张进来在会上劝村民说,“放养这事,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是挣小钱,舍大钱。长远地看,植被保护最重要。羊对植被的破坏是根本性的,是致命的。咱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来发展旅游,空气都能卖钱。”现在,如果在旅游景点吸烟、破坏花草树木,随时都会有人管。群众的环保意识已经上来了。
  3、严格自律,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马台的支部班子始终明确支部要成为“三个表率”,即引领发展、共同富裕的表率;实践宗旨、服务群众的表率;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表率;党员要成为“四个榜样”,即爱党爱国的榜样;勤劳致富、勤奋敬业的榜样;热爱学习、服务群众的榜样;关心他人、邻里和谐的榜样。
  他们把开好“两会”(全体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作为与群众沟通的窗口,积极倾听群众意见,广泛集中民智,努力做到决策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凡村内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农户利益和关心的焦点问题,都必须经“两会”讨论通过方可实施。
  在旧村改造过程中,直到全村人都住进了别墅式的住宅楼,张进来才搬进新楼房;在集体煤矿刚刚改造的运行中,班子成员始终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2002年,他们成立了7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进一步规范了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对民主理财小组行使权力予以制度保证,克服了“一把手”管钱、“一支笔”审批的弊端。同时,积极培养农民树立“要我监督到我要监督”的意识,让村民知晓并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杜绝了产生腐败的根源,就打通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4、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奠定长治久安的制度化基础
  从1990年开始,他们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围绕社会治安、财务管理等内容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作为依法治村、民主自治的蓝本。随后,又逐渐制定、完善了干部守则、领导班子工作制度、村政事务财务公开制度、社会治安管理制度等16项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特别是在村务、财务公开上,做到比以前更细,细化了群众最为关心的财务支出审批程序,赋予村民理财小组实质性的权力,赋予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真正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党支部还建立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了村两委干部集中学习制度、村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干部恳谈交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强化了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牢记协调发展,提升两个环境,新农村前景辉煌
  1、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心为民富民,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实现了良性互动。
  数字不能代表全部,但很能说明问题。四马台村的支部班子,没有因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忘了百姓的利益,他们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
  一是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迄今为止,他们投资480万元打机井2眼,铺设饮水管路5万米,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建成了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场,消除了脏乱现象。免费为村民安装了电话,进行低压线路改造。2004年6月,又启动了新村建设工程。先后投资8700万元建成生态别墅287栋,人均49平方米,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更增强了旅游接待能力。
  二是使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村民就业率达到100%。每年为每个村民提供200斤大米、白面,200斤白菜和20斤油。为全体村民建立了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站、便民超市、幼儿园。自1990年起,每年投资上百万元用于村民福利事业,并对军烈属、困难户和老干部给予专项补助。同时,积极鼓励绿化荒山、发展生产,对无撂荒地、绿化种树的农户给予每亩地400元的经济补助。在宅前屋后种树,成活一棵补助10元;旧屋及时拆迁、恢复地貌每户补贴200元。
  三是使弱势群体得到集体关爱。党员干部坚持经常深入困难家庭,问寒问暖。每年春节,党员干部和集体都出资走访慰问困难户、孤寡老人、军烈属和建国前老党员。同时,鼓励有致富能力的党员与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已有31名党员与贫困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村民宿显双,因患脑血栓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智力残疾,孩子又小,生活十分困难,党员们便经常到他家帮助收拾家务、洗衣、做饭。过春节时,村里的党员还从自家带肉带菜,给他们家包饺子,使宿显双全家深受感动。
  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切实的维护和保障,他们就以加倍的信任和支持对待支部的工作,更加自觉地支持集体事业的发展。
  2、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软硬件发展环境。
  他们采取一手抓建设,一手强素质,两手都抓紧,建设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完善了村内和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结合山区搬迁启动了新村建设工程,投资1700多万元完成了从108国道至白草畔山顶26.7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并全程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特别是自2004年起,四马台村结合旅游开发扶持、培养民俗旅游户,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拆除旧农舍,两年间集中建设双层别墅177栋,全部按标准配备独立卫生间,统一供水、供电、供热,建设了三星级标准的腾马大酒店,配套了会议中心、洗浴中心、商业街等附属设施。四马台村的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创建好班子的“四新一好”的总体要求进行,建设中注意做到五个原则的坚持:坚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合理有序建设的原则;坚持村民自愿,维护村民利益的原则;坚持合理推进,防止盲目建设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具体实施思路是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因村制宜,突出特色;点面结合,带动周边;多元筹资,共同建设。同时深入贯彻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按有关职能部门的要求做好新村建设的规划和编制;科学改造,依法建设;多元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为了避免“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现象,先后开办了农村经济管理和财会中专班,投资55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2座,还成立了红霞艺术团,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生活内容,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四、四马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和问题
  四马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也面临着改革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进一步协调问题,四马台煤矿改革过程中有人行凶要致张进来于死地的案件就属此例,区域文化氛围的提升问题、村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问题,还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与政策之间的冲突和协调等深层次的问题。但总而言之,四马台的发展,绝非偶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就是: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和创造性。每一个决策的制定,每一个方案的出台,每一个计划的实施,表面上看,似乎是班子甚至是个人思虑的结果,但是从四马台村的决策和执行来看,都始终离不开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甚至包括专家学者的献计献策。群众在决策中的参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群众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得到了彻底的发挥。但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团结群众,如何教育、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更加充分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基层党组织的实践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必须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离开了实际的决策必然是空想,离开了实际的决策也必然是失败的决策。四马台的每一步发展思路,都是根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基础上的深刻思考,都是立足于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决策。这样的决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决策才符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四马台,绝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他们如何从地区的实际出发,面向外部世界,冷静客观地审视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甚至变劣势为优势的决策过程、求真务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那种思维方法,这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长效管理制度。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一套良好的制度,既可以激发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又可以保证村领导班子运转的高效和廉洁,还可以保障改革发展成果的不断扩大和为大家共享。如何使这套制度建立起来并保证贯彻落实,真正变成保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除了需要提升带头人的思想和意识之外,如何转变、提升村民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这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当中来,而不是满足于当前--寄希望于一两个优秀的带头人身上,这是新农村建设、也是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更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后劲问题。
  第四,必须建设一个团结协作、战斗力强的好班子。“三农”问题的基础是农村。农村要想稳,党建是根本;农村要想变,班子是关键。一个团结和谐、勤勉务实、廉洁为公、开拓创新、能够吃苦、勇于奉献的好班子,就能够教育引领农民,把农民群众团结在自身周围,共同创造幸福的新生活。选择配备这样一个好班子很难,而选择一个像全国劳模张进来一样的好班长,更难。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过程中,正如张书记所言,农村的许多能人、特别是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们,纷纷出去闯天下了,这给基层组织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问题。自己总有一天要退下来,谁来接这个班子,都需要考虑和研究。尽管现在村子建设好了,环境变好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有的村民搬出去又搬回来了,户口迁出去还有申请迁回来的,但是毕竟回来的还是少数,受政策、交通、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带头人,甚至如何吸纳、培养优秀的年轻人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都是非常现实和严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报告、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3]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报告
  [4]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决定
  参考资料:
  四马台村提供的一些宣传和报告材料
  课题组成员:
  组 长: 刘天福 房山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
  副组长:任正坤 房山区委党校副校长 政工师
  执笔人:刘国锋 房山区委党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联系我们:010-80356903 版权所有:bet1365网址